​大科学家沈括指挥的一场战役,结果全军覆没

2024-08-17 02:12 来源:网络 点击:

大科学家沈括指挥的一场战役,结果全军覆没

提起沈括,每个上过学的人都会对他有印象。

在历史课本上,曾经对沈括有过详尽的介绍,他的有关内容经常会成为必考题。

沈括,字存中,浙江杭州人,生于1031年,卒于1095年,是北宋著名大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誉。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沈括一生的科学成就众多,如《宋史》记载,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博物洽闻,贯乎幽深,措诸政事,又极开敏。

已知历史资料显示,沈括的身份包括:博物学家、地图测绘专家、数学家、几何学家、天文学家、声律学家,在物理学的光学、声学方面也成就斐然,在化学界的炼铜术、石油开采应用方面走到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后人称赞他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沈括是最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沈括不仅是一位才子和科学家,还是北宋中期的朝廷重臣,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沈括嘉祐八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三司使、延州知州、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曾经是宋朝对西夏前线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但沈括虽然是个科学家,对于军事却是不折不扣的外行。

更加糟糕的是,当时上至皇帝宋神宗,下至文武百官,却都认为沈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应该完全能升任对西夏作战的总指挥之责,才会把如此重任放在他肩上。

沈括本人也意气风发,想一展雄才报效国家。

当时西夏的军队主力都是彪悍善战的骑兵,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往往在野战中吃亏不小。

沈括废寝忘食,终于想出了一个筑城攻敌之策:西夏军长于野战冲击,但不善于攻城。

而依托城池防守反击,却是宋军的强项。

于是沈括别出心裁地制定了一个作战方案:在西夏的战略要地横山山脉之畔,建筑一座永乐城。

永乐城深入西夏境内,直接威胁西夏军事重镇银州、夏州、宥州等地。

沈括设想,宋朝在西夏境内楔下这颗硬钉子,宋军就可以在此屯驻重兵,随时攻击西夏,而不善攻城的西夏只能对永乐城无可奈何。

于是,沈括调集八万多军队、十四万民夫,浩浩荡荡开赴横山之下,在西夏人眼皮子底下建成一座永乐城。

建成之后,因为城池面积太小,粮食供应不易,沈括命令一万两千多军队驻扎此地,听候调遣。

永乐城的选址存在一个极大隐患:水源供应极为困难,守军必须依靠城外的一条无定河取水。

一旦敌军围城,水源马上会被切断,城中根本无法支撑下去。

但这样明显的问题却被沈括忽视了。

西夏人一看,宋朝把城池修在了他们鼻子底下,顿时感到了危险。

永乐城刚刚建成不到一月,西夏人屡次出动游骑,反复侦察永乐城,眼看一场大战迫在眉睫,永乐城守军上报沈括,沈括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1082年,西夏王出动大军二十余万人,一路仰攻延州,主力直扑永乐城,企图一举拔掉这颗钉子。

沈括接到战报,一时之间无法判断敌兵主攻方向是在延州还是永乐城,并未向永乐城及时调派援军。

结果西夏大军以雷霆之势一举包围永乐城,并且切断了城中唯一的水源。

城中的宋军在十几倍西夏人围攻下,本来已斗志全失,又得不到后方支援,甚至连饮水都成了问题,兵无斗志人心惶惶,最终被西夏人一鼓而下,城中一万多士兵被西夏人杀戮一空,全军覆没。

沈括的平庸的军事才能,导致宋朝遭受如此惨败。

可见,从古到今,所谓的全才是不存在的。

沈括的科学成就不可否认,但他的军事才干却实在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