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放西北立下大功后,为何开国少将甘祖昌脱下军装回家种地?

2025-01-11 21:00 来源:网络 点击:

为解放西北立下大功后,为何开国少将甘祖昌脱下军装回家种地?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在《侠客行》一诗中塑造了潇洒慨然的游侠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的洒脱呢?其实,在开国将帅中就有这样颇具侠风的将军,他就是鲜为人知的甘祖昌,在为人民立下大功之后,他成为为数不多的脱下军装、回乡务农的开国将军。

甘祖昌是江西省莲花县人,早年经由方志敏的介绍参加革命。七七事变之后,甘祖昌在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任职,担任军需科科长,从事后勤方面的工作。三五九旅在抗战中主要驻扎在陕北保卫党中央,同时开展进行大生产运动,解决部队的吃喝穿用。

对于甘祖昌来说,从事后勤工作虽然不用在战场上与枪林弹雨打交道,但是压力仍然很大。三五九旅上万名官兵缺少军装被服,都要由他这个军需科长想办法解决。在没有原料、厂房、工人的艰苦条件下,甘祖昌硬是从零开始办起了纺织厂,让全旅官兵解决了穿衣问题,展现出了出色的后勤工作才能。

1949年,王震率领10万大军进军新疆,专门调甘祖昌担任第一兵团后勤部部长,负责大军的后勤工作。虽然当时全国解放的形势已经不可阻挡,但是我军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10万大军入疆,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如果单纯依靠内地转运,代价高昂不说,也没有足够数量的运输工具,只能让后勤部门想办法在当地筹集。

然而我军初到西北之时,根本买不到粮食。原来国民党统治时经常剥削当地民众,又很少收购牧民们堆积如山的羊毛,搞得群众怨声载道,宁可把粮食埋在地窖中也不出售。不过如果我军简单地收购羊毛,又用不了,也不是办法。甘祖昌派出4个调查组去当地深入走访,经过反复研究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找到了苏联大使馆帮忙,苏联人同意收购羊毛,并用茶叶、盐、布匹等日用品交换。

找到了羊毛的销售渠道之后,甘祖昌让战士们拿着银元和日用品与牧民们交换羊毛,而且价钱公道,绝不故意压低价格。群众一见解放军公平买卖,还运来当地继续的各种日用品,转变了态度,主动拿出藏起来的粮食卖给解放军,就这样10万大军的口粮问题迎刃而解。

在为大军筹集粮食的过程中,甘祖昌常常日夜加班、废寝忘食。除了工作的压力之外,甘祖昌还要时刻面对来自敌特的危险。1952年甘祖昌在乘车外出检查工作时,途径一座桥梁。敌特分子偷偷将桥板锯断,导致甘祖昌所乘汽车翻到河里。甘祖昌虽然捡了条命,但是头部受重创。经过紧急抢救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留下了非常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1955年,为了表彰甘祖昌立下的赫赫功勋,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但是此时的甘祖昌意识到自己的脑震荡后遗症非常严重,导致自己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所以向组织上申请辞去全部职务,回老家务农。组织上没有批准甘祖昌的申请,专门让他到庐山等地长期休养治病,但是后遗症并没有明显的好转。1957年,甘祖昌亲自找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表达了自己希望告老还乡的意愿,组织上这次终于批准甘祖昌脱下军装回家务农。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家人从新疆返回江西莲花县。在新疆工作8年之久的甘祖昌一家14口人,带回家的全部家当只有3只箱子。回到家乡之后,甘祖昌不顾自己的脑震荡后遗症,亲自带着一家老小开垦荒山、种植蔬菜,自给自足。了解到家乡水田积水太多导致粮食产量上不去,甘祖昌带着相亲们开挖排水沟,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使整个生产队实现了粮食的自给。

从将军变成了农民之后,甘祖昌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从不买新衣服,一件衣服要穿上十几年,破了就打上补丁,鞋也自给补。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早早地到田里劳动。从外貌和生活习惯上,完全看不出这位平实的老人曾经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少将。

1986年3月,甘祖昌因病去世,他最后的遗言仍然在告诉家人要拿出自己的工资给相亲们买化肥农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