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到底是什么

2024-12-04 14:11 来源:网络 点击:

公知到底是什么

“公知”的全称叫做: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是一个源于欧洲19世纪的概念。“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一词有两个可能的源头。

其中之一可以溯源于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当时的法国参谋部在证据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将实习军官犹太人德雷福斯推上审判席,经过秘密以间谍罪和叛国罪被判终身流放。作家左拉在报纸上发表了《致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表达了对于政府及军方的控诉,得到了广大学生、教师和媒体工作者的支持。这些支持左拉的人都被官方蔑称为“知识分子”,暗示他们的行为脱离现实、不合时宜,但抗议者们却主动接受“知识分子”的叫法,并号召民众继续质疑政府的错误判决和措施。最终在1906年,在德雷福斯首次被宣判有罪十二年之后,上诉法庭终于宣布取消德雷福斯的叛国罪、间谍罪罪名,为其恢复名誉。知识分子们在反抗强权和不公正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也使得知识分子一词成为了敢于质疑政府政策,争取公理、正义以及对抗强权一类人的代名词。

同时,另一个来源为1860年俄国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曾使用的类似名词,描述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知识分子”主要是指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

不论是哪一种起源,知识分子都代表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态度,代表着反抗、质疑和批评的精神。这个原本由法国官媒发明的,对那些不识时务的人蔑称,在人民的力量下转变为一个褒义词。但是在中国不知源于何时,这个词居然又从褒义词返回到了贬义词甚至成为一种“蔑称”。

我不知道污蔑“知识分子”这一称谓的人抱有着什么样的心态。但是作为始终站在权利阶层对立面的知识分子而言,质疑和对抗权利才是他们真正的行为准则。不论他们的质疑是否有力,是否符合国情,都不应该对他们做过多的苛责。毕竟他们的初衷还是在为人民发声。这个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再敢于为人民发声,那将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知识分子不是文人,也不是臭老九,并不是说你上过大学,拥有教授的头衔就有资格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决定一个人是否属于知识分子的核心判断,在于这个人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人是否敢于质疑强权和社会不公,这个人是否愿意为民发声。

把知识分子重新异化为贬义词的社会,有极大的可能会走在开历史倒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