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宦官系统

2024-12-28 09:23 来源:网络 点击:

浅析明朝宦官系统

一提起明朝,不了解历史的人都觉得明朝是灭于那些太监们,主要不管是电视剧或者电影,明朝太监的形象永远是一致的:阴狠狡诈、陷害忠良、武功高强、掌握着庞大的权力!但是稍微对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那些所谓被太监陷害的忠良们,其实比太监们更可怕。不过明朝的宦官系统确实出了很多的“历史名人”,从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到创办“西厂”的汪直,到八虎之首刘瑾,以及大家最为熟知的“九千岁”魏忠贤,好像在明朝的各个时期,都会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更别说七次下西洋的郑和郑公公了!明朝的宦官系统,其实是明朝庞大官僚机构的一部分,今天西蒙君就带着大家走进明朝的宦官系统。

明朝宦官系统组成

明朝大内设有二十四衙门,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而十二监中领头的就是司礼监。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名,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数名,随堂太监数名,掌司、典簿若干。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掌印、秉笔和随堂太监主要负责与外廷沟通。掌印、秉笔太监掌管批红、传宣谕旨和提督东厂。凡皇帝口述命令,例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其实是为了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

在司礼监官位设置而言,秉笔太监就在掌印太监之下,掌印太监在提督太监之下。 但是不是说明朝太监的老大就是提督太监,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掌印和秉笔太监更为有权。如历史上有名的大太监们的职位,刘瑾、汪直为掌印太监,魏忠贤、冯保、王振则为秉笔太监,权利划分其实主要看这个职位上的人是谁。首席秉笔太监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各秉笔分管各监各司局。司礼监秉笔诸太监权力来自明代特有的票拟与批红制度。

而我们最为熟悉的特务机构东厂,就隶属于司礼监,因其内署位于东上北门而名;其外署则位于东安门以北。东厂始设于永乐十八年,最高领导为钦差提督东厂官校办事,简称提督东厂,更为我们所熟知的称呼则是“厂公”;有时也称“督主”。厂公地位极高,《万历野获编》记载:

“司礼掌印,首珰最尊,其权视首揆。东厂次之,最雄紧,但不得兼掌印。每奏事,即首珰亦退避。”

《明史》记载:

“东厂权如总宪。”

通常情况下,提督东厂太监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有时候也会出现掌印太监兼任的情况。

明朝宦官系统的权力发展

在明朝前期,皇权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宦官系统和文官系统都是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而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强,明朝宦官系统也开始壮大,一直与内阁进行着斗争和平衡。而到了明朝后期,宦官系统权力大增,处于攻势。不过基本上,大明王朝最高权力的三驾马车,皇权、内阁和宦官,大体上处于一个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形势。皇帝通过宦官制约内阁,而内阁一边与宦官互相制约,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题奏、票拟的权力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不过对于明朝宦官们来说,他们对皇帝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宦官呼皇帝为“爷爷”,是将皇帝当做亲人看待的。明朝的宦官们拜的是岳武穆,崇尚的是忠义,所以他们对于汉唐的同行们是嗤之以鼻的!历史神剧《大明王朝1566》中,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就说:

“内廷就是咱的家。”

所以说,明朝的宦官系统与皇权系统,其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与宦官相比,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系统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与皇权进行捆绑是基于现实利益上去的,一旦王朝不可避免的走入深渊,文官系统能很快的与皇权进行切割!所以说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指挥不了大臣,募款也被啪啪打脸,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怪崇祯自己作死,不管是被逼的还是说自己决定的,杀死魏忠贤,打压宦官系统,让文官系统没有了钳制,殊为不智!

其实明朝的宦官系统是明朝皇权的延伸,明朝宦官系统权力的起伏涨落,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朝皇权的起伏涨落!

所以看待历史人物,脸谱化是最要不得的,历史看的也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