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家子弟-饱受瘟疫,饥饿,战乱,居无定所的大国医李东垣

2024-12-31 09:00 来源:网络 点击:

首富家子弟-饱受瘟疫,饥饿,战乱,居无定所的大国医李东垣

李东垣名字叫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李东垣出生在乱世,还因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比大金国统治者更北边的蒙古人已经向南逼进了,也就是说李东桓基本上生活于一浪压过一浪的向南边打的战争浪潮中。

祖上大元帅的首富之家

李东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出生的家庭是富豪兼的主,如果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二个字——有钱。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有钱,当大金国的统治者初来乍到的时候,曾经想了解一下当地都谁家是大款,就搞了一次统计,统计的结果是李家被曝光了出来,原来首富是很低调的李家。

有很多的房子没人住的都租给来真定的打拼的白领了,有很多的地,空闲的都让农民种上了经济作物了,所以李家的生活很是舒坦。

李家到底是做什么生意发了大财的呢?历史的记录似乎很不清楚,《元史》的说法是他们家早就这么富了,好多代了都是这个地方的“盛族”,原来李东桓的祖上是宋朝驻守边关的大元帅!

这位大元帅晚年奉命镇守边关,防止西夏的入侵,现在在陕西黄陵县还发现了,这位李元帅的墓葬,李东垣是这位大元帅的四世孙。

纯粹高尚的儒家子弟

李东桓的家长是读书人出身,所以在李东垣稍微懂事时就让他学习儒家思想,先后拜了王从之和冯叔献为老师。

结果少年李东桓的性格与其他的富豪子弟截然不同,他变得异常的严谨,端庄和洁身自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富豪家的子弟,每日做事谦恭,不苟言笑,不是圣贤的事不谈论,不是高尚的道理不学习,这简直就太不寻常了。

以李家的地位,往来应酬的事情一定也不少,但李东桓却与家庭的其人不同,他只交往那些名士,就是有学问的,有道德修养记的人,其他人连理都懒得理。

例如:哪位想结交李东垣,递上帖子,李东垣就让人打听了,这位人品如何呀,学问如何呀?

什么?曾经和母亲吵过架?得了,把帖子退加回去,您请回吧,我们李大公子忙,不见。

品行上有问题的,您就甭想交往这位李东垣了。

李东垣身上带有一股严肃之气,文献记载:“忠信笃警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

李东垣还是青少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儒生了,附近方圆几十里,本地首富家出了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学子。

“一笑楼”烧衣趣事

一个春日的傍晚,大家在有名的“一笑楼”楼上订了个包间,设了宴席,都是年轻的学子,举杯畅谈,不亦乐乎;然后把李东桓也请来了,落座后,先喝了点小酒,吃了两口糖醋鱼。

这时脸上有点粉刺的张学长向王学弟眨了眨眼睛,王学弟心领神会;拍拍巴掌,从包间外面立刻款款走入几个美丽如花的歌妓,坐在大家的身边,李东垣皱了眉头低头不语;

张学长,这个时候仔细的看着美女:喂!真的是很像桃花呀来,为了漂亮美眉,大家干一杯。

大家狂饮,李东垣纹丝不动。

张学长急忙:东垣同学很不给面子啊,怎么没喝了?来,几位美眉去好好劝劝他。

然后使了个眼色;歌妓们早已接到的任务,于是跑到了李东垣的身边,用手拉住李东垣的衣服说:李公子,你就喝了呗。接下来,李东垣的反应绝对超乎大家的想象,

李东垣忽地站了起来,怒斥歌妓们:别用你们的脏手玷污了我的衣服;说完把衣服迅速脱下来,拿把火就把衣服给焚烧了,然后穿着贴身的小褂扬长而去。

留下目瞪口呆的众人反应不一,天呐,这位老兄真是的,诸位歌妓的自尊心绝对受到了严重打击,

楼下的老鸨也是很奇怪,发生了什么事了?先是找了把火,然后一个光着膀子的小伙子跑了。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了什么?

相信这件事在当时一定非常的轰动,应该是当地的八卦头条。

母亲病故改变其命运

疾病袭击了这个家庭,在疾病面前,无论贫富贵贱,谁都无法躲藏;李东垣的母亲王氏病了,他母亲患了什么病已经无法考证,我们只知道此病很重,而李东垣为了照顾母亲的病,“色不满容,夜不解衣”,整个李家都陷入了一派紧张的气氛中.

仆人们都不敢像平日那样说笑了,外人只看着李家的大宅子的大门不停的开,

一顶顶带着医生的轿子悄无声息的从大门进出;

熬中药的气味不停地从院子的高墙中飘出来;

间或有眉头紧锁的仆人,在夜里悄悄悄悄的把药渣倒在大门的旁边。

夜里李东垣疲惫的坐在母亲的床头,看着病痛中脸色苍白的母亲,无声的哽咽。

白天,他拿着更多的钱,四处打听哪里的医生更好?他像迷雾中的一种困兽,在迷茫中绝望地乱撞。但是,病情并没有好转,医生们这个说寒证,当用热药,那个说热证,当用寒药,要莫衷一是。最后,李东垣的母亲在病痛中去世。去世的时候,竟然连到底患了什么病都不知道。

没有人能够形容李东垣失去母亲的那种心痛,这是一种在很多年以后,在睡梦中梦到母亲了,醒来却发现母亲早已不在了,还会放声大哭的那种痛!

在出殡的那天,人们发现李东垣的脸色很凝重,如同暴雨来临前的天空。

出殡以后,大家发现李东垣消失了。他一个人,在一处没有人的空地。

难道这就是孝吗?当自己的母亲病了,只能自己束手旁观,丝毫无法解除母亲的病痛,当母亲去世了,最后连病名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资格谈论这个孝。

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个儒生这样,梦醒问过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最后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在擦干眼泪之后,他变得非常的冷静,一种可怕的冷静,与年龄不相称;

他四处打听到底哪位医生是真正的高手,有人告诉他是易水的张元素,

张元素术是谁?回答是:一个真正的高人。

张元素,开创了中医历史上著名的“易水学派”。此人一扫宋以前靠计算五运六气来看病的古板风气,把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理论进行了系统发展,并在中药气味沉浮等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

这位张元素先生八岁考童生,27岁考进士。看似前途似锦,但是在答卷的时候,一不留神犯了已故皇帝的庙讳,结果落地,于是他选择了从医;他学医的思路是:深入地,反复地研究《黄帝内经》,研究到什么状态了,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想的都是黄帝内经。

当时中国的北方还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名叫刘河间,也是位在中医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医生,但是这位刘河间得了外感病,呕吐吃不下饭,这时候这位医生自己得病了,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好,自己开的方子不灵了,硬是挺了八天;

这个时候也不知道哪位,把张元素请来,刘河间一听请来一位年轻的医生很不舒服,就把脸面向墙面,不理睬人家张元素。

张元素笑了说:为什么这样瞧不起我了?然后诊脉,诊脉过后,

张元素对刘河间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什么症状啊?刘河间有点吃惊,说:是。

张元素又问:你是不是一开始服用了个什么方子,里面有某某药啊。刘河间说:是啊。

张元素:你把药给用错了,这位药性寒,药性是往下走的,直入足太阳脾经,伤了你身体的阳气,阳气缺乏了,汗就出不来,现在这个情况,再服用另外什么什么药就可以了。

刘河间听了大为佩服,按照这个方法服药后就好了。把当时的顶尖名医都给治好了,张元素从此名声大振。

“明白了,这位就是真正的高手”李东垣对告诉他消息的人说。李东垣开始收拾衣服,然后平静的说:“我该出发了”。

拜师张元素

深秋,易水。落叶从厅堂的石板上飘过,发出沙沙的声音。

李东垣坐在张元素的对面,桌子上放着李东垣从家里带来的厚厚的金帛,不知其价如几何。

李东垣放好东西说:“我要向你学习学习”“学习什么呢?”“你全部的医术!”李东垣一个字一个字的回答。张元素没有看摆在桌子上面的东西,他的目光一直盯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这种眼睛里有一种他熟悉的锐利,之所以熟悉,是因为他曾经有过。

像现今,如果你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或是为了毕业后工资高点而考研,那么你的源动力是很小的;这样的话,任何事情都可以使得你分心,任何挫折都可能让你放弃努力;

可是如果你有足够的境界和理想,为了达到这个领域的至高境界而读,是为了成为这个领域的最高手而读,则任何事情都不会使你分心,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你的学业会在痛快中狂飙猛进!

别人付出七分努力已经觉得很痛苦了,你就付出两百分的努力还觉得不过瘾,这样的人势在必夺,无人与其争锋!

张元素面对这个的年轻人,心里逐渐亮了起来:这个人终于出现了。已经等了很久了,一个愿力大到可以传授学问的年轻人。于是他只说了五个字:明天开始吧。

张元素开始了他授徒的第一课。

张玉素老师说:学习医学的第一步要体会大自然的规律,人是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里面的种种变化对人体都有着影响,李东垣凝视远方,认真的听着。张元素老师说:大自然的风寒热湿燥火,这是大自然中的六种气,这六种气在正常的时候,随着节气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而出现,但是当人体的状态失常的时候,或者天气反常的时候,这六种气就变得让人患病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六气。

李东垣说:难道每次诊病的时候都要考虑大自然的状况?

张元素老师:是啊,不要胳膊痛就只看胳膊,作为一个真正的医生,要想到什么季节患上的病,今年的这个季节与往年的季节有什么不同?哪种气偏盛?人体是如何不适应才患的病,这才是诊病之道。张元素老师说:你现在开始体会吧,秋天的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然后我会告诉你,哪些药物是与它对应的。

如此对话,每天都在进行。地点不同,会在水边,会在田边,亦或在屋子里的堂厅,或是在面对着前来诊病的患者的时候。

教材是张元素自己编写的《医学启源》手抄的。谁都没有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兴的学派”易水派”正在形成。值得一提是,张元素教授李东垣的教材中有本他写的叫做《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的教材,这本书按照脏腑进行了分类,讲述了每一个脏腑的本病,标病,然后用药哪些药补,哪些药泻之,以及脏腑在各种病态时期的用药法则。

在明朝的时候,李时珍在看到这本书时的时候就非常惊呼:张元素老师真是不是盖的,教材编的太好了,于是他把这本书收录了自己的《本草纲目》之中。

四年以后,李东垣毕业,张元素老师把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了。

在毕业典礼在,张元素老师深情地对他说:你现在的医学知识已经学得够多了,但是你还不是一个出色的医生。

李东桓问:为什么呢?

张元素老师说:因为你临床的经验还太少,只有在你得到足够的经历之后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医生,这样的历练的时间可能会长,但是我相信你迟早有一天会完成的!

他说中了,后来李东垣的确用了很长的时间在磨练自己的医术。

二十来岁,该该参加工作了;

李东垣的父亲找来李东垣:你真的打算做医生吗

李东垣说:是的,这是我的志愿啊!

李父:可是你现在不能去做医生。你都愿意忘记了你母亲如何去世的吗?

李东垣说:刻骨铭心,为庸医所害。

李父说:可是你现在只学了四年的理论,还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何行医能保证自己就不是一个庸医吗?

这句话如同一记钟声,震荡在李东垣的耳边。

济源走马上任公务员

李东垣的父亲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茶杯,慢慢地说:济源那个地方的税务局局长,我打过交道,估计安排个工作没问题,你可以在那到那里先工作,业余时间搞搞医嘛。

李东垣沉默不语,李父:在工作中慢慢总结经验,等经验成熟了,到时候再想搞什么你自己决定,我就不管了。

李东垣抬头说:那好吧,我就先工作吧。

在一个优秀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此时的他只有医术,还不懂医道是什么,因此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有当他在后来经历了人世间的苦难,寻获了医道真正的真谛到的时候,他才最终成为伟大的医生李东垣。

于是,20岁的李东垣踏上了去济源的道路,顺利的坐上了公务员的位置,历史记载:“进那纳得官,兼济元税”

在当时,进纳就是交钱当官,在当时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李东垣去做公务员的那年是泰和二年,也就是1202年,那时候的大金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已经不是当初风头十足的日子了。由此可以想象,想见那个时期,大金国,用进纳的方式来收敛资金应该是一种常态。

就在李东垣走马上任的时候,有状况发生了,这个时候,一场可怕的瘟疫来了。

千古名方普济消毒饮

在中国的古代,真正让人害怕的是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1202年,就在李东垣刚刚到达济源的那年春天,一场瘟疫席卷了北方大地。

最初的感觉就像感冒感冒相似,感觉上身上发冷,浑身没力气。一开始,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这种可怕性。别人有病还去探望,结果回来以后自己马上出现的症状,找医生来看也没有用,过几天也就死了,这才意识到一场瘟疫来了。

李东垣的眼睛充满了血丝,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苦思苦想,两天不曾出屋。

在痛苦中想起了他的老师张元素。老师说:要以自然之理参悟人生之理。

原来是这样啊,他的心中慢慢地明亮起来,

第三天早晨,他打开房门,走了出来。然后他开始出手去治病。

患者家属叙述病情,前面的医生给泻了几次,开始还好着,但马上又重了,现在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了。李东垣诊脉,不语。然后来到外屋,认真对家属说:人的身体和自然一样,人的上半身与大自然的天气相通,下半身与地气相通。现在病邪攻在了心肺那里,邪毒向上攻,则导致了头面肿大,而泻下下这种方法只是泻去了肠胃的热,并不能集中攻击处于上半部的邪毒,那现在我来开方吧。

然后李东垣就你能就吩咐去开了一些药,吩咐把阿这些药辗成粉末,然后做成药丸,让病人含在嘴里。这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普济消毒饮,在中医院校的每个医学生都要学习的方子,在治疗热性传染病的时候,这个方子还在经常用,没准儿你哪天感冒发烧,嗓子肿得厉害的时候,到医生一看开的就是这个普济消毒饮。

逃难,辞去监税官留汴梁行医

又赶上了旱灾,山东河南等地大旱,饥荒来了,庄稼因为没有什么收成,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大家就开始到处逃亡。这次的旱灾严重到大,金国的皇帝都宣布要采取放弃,起码把御膳房的伙食降低标准已是节约,可见当时的旱灾是多么的严重,

文献记载,李东垣在这次饥荒中竭力地救治灾民。

在饥荒过后,李东垣发现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病症。比如少气懒言,四肢无力,稍一活动就疲惫的不得了,还有感觉身体恶寒,发热等。对于这种身体发热,如果按照一般的外感疾病来治疗是没有任何的效果,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东垣开始思考人的脾胃受损后对健康的影响。

一直到许多年之后,他最终创立了独特的脾胃学说。

蒙古兵来了,1210年底,蒙古兵开始惊扰西京北边境,

1211年秋天,成吉思汗挥师南征金国。

1214年,蒙古兵又分三路攻金。在这些年里,我们可以完全推测出李东垣的生活状况,无非就是和一般老百姓一样,突然听说蒙古军打来了,跑啊,于是大家全部逃生到似乎安全的地方,等蒙古军走了之后再回来,没两天警报再起,蒙古军又来了,这是一种完全混乱的生活,人们无法正常做事,大家耳朵都像兔子一样警觉地竖着,有动静就跑。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从远道而来找到了李东垣,李东垣望着陌生的面孔说:你是谁?青年人跪下说:我是张元素的学生,叫王好古,然后青年人涕泪纵横说:他老人家去世了。好半晌,李东垣抑制不住悲痛,问王浩朴说:那老师,他去世之前情况如何?

王好古说:老师让我把这些书交给你,还说我还没有学成,让我跟着你继续学习。李东垣看着他,就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一眨眼,这么多年过去了,恍若隔世,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年人。

王好古在学习了几年之后,若干年之后,他成为中医历史上的另一个著名医生王好古,他著有中医历史上一本著名的《阴证略例》,还有《医垒元戎》,同时还整理了老师张元素的药物学经验,写了《汤液本草》一书,整理了李东垣在教授他时说的话,成了一本著名的医著《此事难知》。

在当时的汴梁,也就是河南开封,大家都认为这个城市很安全,各地逃难的人纷纷涌入,使得汴梁变成了一个无比拥挤的超级大城市,交通拥挤,塞车严重,环境恶化,总之,一个大城市所谓的毛病都出现了。

李东垣也跑得烦了,干脆监税官儿也不当了,也就留在汴梁住下了。实际上整个汴梁都乱哄哄的,每个人都灰头土脸,还有什么公卿呀,大家都琢磨琢磨,蒙古军来了,要躲到哪,全都惦记着下顿饭在哪儿,混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就在这个时候,李东垣开始正式行医了。

拯救灾民,创立补中益气汤

公元1232年,蒙古军挥师南下,直取汴梁,汴梁变成了一座饥饿之城,连野菜都成了奢侈品,蒙古军把汴梁围的水泄不通。

这个时候,李东垣也被围在城内,这第二次围城的时间更长。城内粮草断绝,百姓饿死无数,然后五月份开始,疾病开始流行。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

李东垣的脑子疯狂地运转着,治疗思考再治疗,在焦急地思考!如此众多的患者,这是多么大的样本量啊!历史残酷的把李东垣放在了这样一个人间地狱里,让他思考解脱之道。李东垣的眼睛早已血红了,因为疲惫,因为思考,因为焦急。

他在寻找一个突破口,白天不停的看病,晚上不停的做记录,然后分析,再改进思路,白天再重新开发。悲天悯人的种子在他心里已经发芽,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必须一心赴救。

终于有的患者开始有起色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死去.

李东垣的思路是对的,这些不是外感病,全是内伤病,中医的内伤是指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情志等原因引起的脏腑和气血的失调,是与外感传染病相对应的疾病。他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会导致脾胃受伤,而情志失常,劳役过度则耗损人体的元气,

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元气也不足,则病内伤;所以治疗这种病,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诸多方药,而最有名的就是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自己的身体在围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连金朝的皇帝都饿得跑路了,他也还要一边恢复自己还要一边救人。

在16年之后,他将这些经验总结的出来,写了《内外伤辩惑论》

收徒罗天益

李东垣和家人逃到山东,一住就是12年。

公元1243年,李东垣离开了山东,告别了范仲淹的后人范尊师和袁好问,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真定,这个时候,他62岁了,家乡的土地早已荒芜,熟识的人剩下也不多,一片凄凉。

这时候,李东垣把自己想寻找一个合适传人的想法告诉了朋友周德父。

巧得很,仿佛是上天安排的是的,周德父说,我知道这么个人就是廉台的罗天益,他性情敦厚,为人简朴,曾经痛恨自己所学的水平不够,有志于继续学习。

李东垣很高兴让周德父安排罗天益来见面,罗天益是个穷苦人家的青年,人品非常好。

罗天益为了见面,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李东垣的景仰和想拜师的心情。

这个时候李东垣看到的信没说什么,只是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你想来学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想学个传播医道的医生?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趣,罗天益虽然憨厚,但脑子蛮快,立即回答:是想医道。

这个时候,罗天益的老婆孩子都有了,拖家带口的,如果说不赚钱,仅仅为了传医道到谁信呢?说明养家糊口还是重要的。

真是个聪明的学生,李东垣听得非常满意,收下了这个学生。因为李东垣看中了罗天益的人品,知道了他的家里很穷,为了能够让他放心地学习,提供他助学金,不但有助学金,还有奖学金。

在罗天益跟随李东垣学习了三年之后,李东垣看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奖励罗天益如此坚定的学习,拿出了白金二十两放在桌上,

告诉他:我知道你家里非常的困难,怕你动摇学习医学的信心,半途而废,现在这些钱给你拿回家去养活老婆孩子吧。罗天益吓了一跳,哪有这样的老师,自己不交学费也就罢了,还白吃白住还给钱。

罗天益连忙极力地推迟,李东垣斩钉截铁的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大意是:“比这点钱更贵重的学问都给你了,还在乎这点小钱吗?你就不要推辞了”。在李东垣的资助下,罗天益认真刻苦地跟随老师学习了八年,直到李东垣去世,尽得真传。

公元1251年2月25日,这个昔日的富家少年。

人们一直因他的财富,而认为他的生活是潇洒的,而实际上,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生活在瘟疫,灾荒,战乱,饥饿,居无定所的过程中,

他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动乱年代,他经历了人世间最黑暗的一幕,却凭着自己的信念领会了医道的真谛,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为我们奉献了璀璨的中医财富。

他的思想光辉穿透时光的阻隔,一直照射在今天 . .